卫生所
预防保健
热点文章
 
健康教育
  • 人感染H7N9禽流感
  •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2-16 阅读:次 字体:【

  • . 什么是流感、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为1-16种亚型,根据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为1-9种亚型,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流感病毒。而禽类特别是水禽是所有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最常见的流感起病突然,畏寒、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如无并发症,多于发病34天后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者如普通感冒,症状轻,23天可恢复。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注意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二、禽流感病毒的适应能力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下可存活1周,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三、人感染H7N9禽流的感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目前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活禽市场环境标本中检测和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但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

    (二)传播途径。具体途径可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

    (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老年人。

    .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特点

    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等表现。

    五、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预防控制

    冬春季节是人感染禽流感的高发季节,采取以下措施,有助于预防人感染禽流感。 

      (一)尽量避免去活禽市场或摊档,不购买活禽、不自行宰杀活禽;要购买、食用有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及其产品。 

      (二)如在野外发现生病或死亡的野鸟,不要轻易接触,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区的野生动物(林业)管理部门。 

      (三)、注意饮食卫生,禽肉、禽蛋等一定要煮熟煮透食用;注意厨房卫生,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勤洗手:接触禽鸟或其粪便后要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要用不干净的手触摸眼睛、口鼻。 

      2.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3.注意生活、工作环境整洁、通风。 

      (五)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注意饮食多样,均衡营养。 

      (六)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带上口罩,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并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禽类接触史、是否去过活禽市场、近期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等。 

      (七)从事家禽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的职业人群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穿工作服等),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发现病、死禽及时报告动物卫生管理部门,以及时、妥善处理。 

    六、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治疗

    (一)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可吸氧,根据缺氧程度可采用鼻导管、开放面罩及储氧面罩进行氧疗。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可给予复方甘草片、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可待因等止咳祛痰药物。

    (三)抗病毒治疗。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四)中医药辨证论治。

    (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的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